当
价格
跌破
均线,但立即上升到均线上,此时均线仍保持
上升趋势,仍是
买入
信号。
当地时间3月25日,美联储主席
鲍威尔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“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复苏,美联储已经向公众提供了有关未来行动的指引,随着我们朝着目标取得
更大的进步,美联储将逐步减少国债以及MBS的购买量”。
这被外界解读为
美国要缩减“
量化宽松”
政策支持力度。
上周,
美联储议息会议保持
利率不变,而且称在2023年前不会加息,继续保持零利率和相应的购债规模,俨然一副宽松到底的架势。
而今,此番态度变化的背后意味着什么?真的要“紧货币”了?历史上看,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,美联储从未真正退出“量化宽松”政策,曾经勇敢的两次尝试,也在市场的大幅动荡中缩手。
其实,鲍威尔
表态隐含了一个
假设前提,就是美国经济朝着目标取得更大进步。
这种假设型的陈述表态,更可能的出发点是着眼于美国财政政策的新一轮宽松。
3月11日,美国政府签署最新的1.9万亿美元财政刺激政策;之后又多次传出将推出下一个重大经济方案的消息,方案总额预计3万亿美元。
全球化也要
受影响?通过
苏伊士运河运送的像
液化天然气,还有
石油,能占到全球能源航运总量的5%~10%。
在全球通过
海路
运输的石油中,有大约30%是通过苏伊士运河完成的。
如果河道拥堵
久拖不决,可能导致石油价格提高10%,甚至更多。
另外,全球8%的液化天然气运输经过苏伊士运河,全球最大液化天然气提供商卡塔尔
运往
欧洲的天然气产品,基本都要经过该运河。
如果堵塞持续两周,大约有100万吨液化天然气可能会推迟运往欧洲。